這樣的場景你是不是很熟悉?客戶讓你做一個軟件,你需要他給你寫出需求,當它給你寫出需求后,在你認為時間非常緊的情況下,你辛辛苦苦,加班加點,費勁九牛二虎之力,最后趕在最后時刻給客戶提交了,你滿懷希望等待客戶給你的表揚,你萬分堅信領導對你的辛苦會給予高度認可和鼓勵,你覺得很快就要帶一朵“小紅花”時,最后你得到的是綿綿無絕期的等待,甚至是客戶的不滿意,這是為什么呢?這種情況在我的團隊里也會出現(xiàn),有時候我讓改一個東西,經常得到的回復就是:”客戶就是這么要求的,而且描述很清晰,不能改!”, 最后如果不改的結果就是客戶不滿意。
為什么我們聽客戶的,客戶卻不滿意?
客戶如果說要一個 “杯子”, 我們是怎么做的?
我們的很多程序員一般是這么工作的,客戶說我需要一個 “杯子”,然后程序員就在網上或者生活中搜索杯子,于是程序員就得到了很多杯子,現(xiàn)在各種各樣的茶杯,各種各樣的酒杯等等,這時候程序員就按自己的喜好選中了一個杯子,聰明一點的程序員可能會衡量一下制造不同杯子的時間成本,選定以后就開始進行模仿,最后你沒日沒夜,加班加點終于把杯子做出來了,客戶會說:怎么會做一個這樣的杯子要這么久時間? 因為市場上已經有人做出來過,所以客戶就會覺得照抄應該很快,其次客戶會覺得這個杯子不是他想要的,如果是抄一個別人一樣的杯子,那為什么不直接買一個呢?
客戶如果說要一個”杯子”, 他要的不是一個”杯子”
實際上,客戶說要一個“杯子”, 他要的不是一個杯子,他要的不是用來裝水的,這個就像我們對一個女孩說:“我想和你一起看明早的太陽”,我們都知道他要的不是白天而是夜晚,不是嗎?。
所以,當客戶說要一個“杯子”時,他要的不是一個“杯子”,因為“杯子”只是一個名詞,顯然客戶要的不是一個名詞,而是一個”動詞”, 所以我們要想到的是這個杯子用來干什么?我們腦子里要想是不是幾個老人在喝茶?一對情侶在喝咖啡?一個嬰兒要用來喝奶?還是單身狗要用這個“杯子”?
可見,當客戶要一個“杯子”時,他要的是一種場景,一個動態(tài)的場景,一個有人使用的場景,這個場景就是用戶體驗,你想想老人喝茶的杯子和單身狗要用的杯子能一樣嗎?
要自信的對客戶說 “NO”
這個還是那句話,就是“為什么你都聽客戶的, 客戶卻不滿意?”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,你生病了,你到醫(yī)院去看病,你告訴醫(yī)生怎么給你治療,有的人甚至是在網上查了查資料,或者曾經有別的醫(yī)生給這個病開個藥方,然后你給醫(yī)生說你要吃什么藥,還有的人拒絕血常規(guī)檢查,最后他的病要么沒好,要么拖的時間很長,最后你還對醫(yī)生非常不滿意。你想想你的客戶給你提需求的時候,是不是有的時候就和這個病人一樣?
為什么醫(yī)生會對你說 “NO” ,甚至不管你了呢? 因為醫(yī)生比你更知道怎么治療,如果按你說的肯定是不行,那么回到程序開發(fā),軟件設計上,做一個程序員或者高級軟件開發(fā)人員,為什么不能給客戶說 “NO” 呢?因為我們比客戶更知道怎么開發(fā),我們比客戶對軟件更專業(yè)不是嗎?
協(xié)助客戶改進需求
當然,我們不能簡單粗暴的對客戶說 “NO”, 由于我們對軟件更了解或者說更專業(yè),我們就可以給客戶一些更好的方案,由于客戶對技術的不了解,經常會提出一些既耗時又非?!坝薮馈钡姆桨?,那我們需要利用我們的專業(yè)知識來告訴客戶什么是更好更省時的方案,有的時候需求稍加改動會讓客戶體驗更好,而且開發(fā)更快,我相信這樣的場景在不同的項目里有很多。
所以,當我們拿到客戶需求的時候,我們不是卷起袖子就開始編碼,而是第一步想想客戶要的到底是什么?他說的真的是他想要的嗎? 他想要的說了嗎?我們需要知道客戶的項目的遠景是什么?我們需要站在整體的角度,站在更 High level的角度來看需求。
總之,聽客戶沒錯,但是無腦的聽客戶的,完全聽客戶的就有問題了,就像如果你完全聽你媳婦的,然后她錯了后,她會說:“我讓你那樣做,你就那樣做嗎?你自己腦子是干什么的!”。
我們擁有國內頂級的設計、技術團隊和多年互聯(lián)網軟件開發(fā)經驗。